1.因为战争奥运会停止过多少次?

2.600字左右感人的奥运故事

3.孙基祯的韩国的“马拉松英雄”

因为战争奥运会停止过多少次?

1948年伦敦奥运会马拉松_1948伦敦奥运会马拉松

夏季奥运会自1896年开始,奥运会只中断过三次,都是因为战争。

历史上被停办的奥运会:

1、1916年柏林奥运会

第六届奥运会原定于1916年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,但是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,奥运会被迫停办,奥委会总部被迫搬迁到瑞士洛桑,32多名奥运选手战死疆场。

2、1940年东京奥运会

1940奥运会原定于在日本举行,还是因为战争,不得不迁到芬兰,而芬兰也没有躲过战火,最后被迫取消。

3、1944年伦敦奥运会

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战的时刻,1939年7月奥委会决定在伦敦举行奥运会,还是因为战争而没有举办。

两次世界大战,造就了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最黑暗的记忆。除此之外奥运会没有停办过,可以说奥运会取消一定是世界遭遇了巨大危机的情况下才会出现。

“二战之后,1948年伦敦奥运会,让奥林匹克时隔12年再度回到人们生活里,59 个国家4062位运动员来到了赛场上,比赛也第一次进行了电视直播——经历过创伤,体育蕴藏着的「向前走」的信号,终于传递到了人类社会里。

扩展资料

1896年至今

1896年4月6日至4月15日,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。

第1届现代奥运会 当希腊雅典举办奥运会的时候,距罗马皇帝狄奥多希一世下令禁止举行的古代奥运会已经过去了1500多年。1896年4月6日下午3点,在经过重修的雅典帕那辛尼安体育场,希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:

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。乔治一世在开幕词中说:“但愿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复兴能增进希腊人民与各国人民的友谊;但愿体育运动和它所崇尚的道德观念有助于造就新一代的希腊人,无愧于他们的先辈。”

1900年,第二届奥运会来到了繁华之都——法国巴黎。这届奥运会比赛时间持续5个多月,可谓旷日持久。

在巴黎奥运会上,有11名女子冲破禁令,出现在运动场上。国际奥委会经过数次争论,终于在1924年第22次会议上,正式通过允许女子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。此后,女子项目成为奥运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,参赛的女运动员也越来越多。

首届雅典奥运会成功举办后,希腊方面曾希望将雅典作为奥运会的永久举办地,但遭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等人的反对,顾拜旦认为奥运会是全人类的遗产,不应只属于希腊。最终,第二届奥运会花落顾拜旦的家乡法国。

当时的巴黎,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繁华都市,但奥运会在这里却遭到了冷遇。由于此届奥运会被作为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,比赛时间也从1900年5月中旬持续到10月28日。比赛日程很不紧凑,如击剑比赛在6月举行,田径和体操比赛在7月举行,游泳比赛在8月举行,堪称一次“马拉松”式的运动会。

比赛场地分散在不同的城镇举行,设施也十分简陋,再加上组织不力、宣传不够、观众不多,这届奥运会远不如首届雅典奥运会那样紧张、热烈。本想利用博览会来提升奥运会知名度的顾拜旦对此非常失望,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世界上有一个对奥运会非常冷淡的地方,这就是巴黎。”

不过,巴黎奥运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。一方面,巴黎名胜众多,交通便利,这对许多参赛选手很有吸引力。参赛国家从上届的13个增加到22个,运动员人数从311名增加到1344名。

值得一提的,共有来自法国、英国、美国和波希米亚的11名女选手参加了高尔夫球和网球比赛,这也是女性运动员首次登上奥运殿堂,而夏洛特·库珀(Charlotte Cooper)则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1位女性冠军(女子网球单打冠军、男女混合双打冠军)。

1904年,第3届奥运会落户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城市圣路易斯,这是奥运会首次在欧洲之外的国家举办,也表明奥运会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。圣路易斯战胜芝加哥举办了第3届奥运会,一个主要原因是世界博览会(法国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)将在这里举办。

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以竞争形式决出举办城市。由于与博览会相互交叉,比赛从7月1日持续到10月底,与上届巴黎奥运会一样拖沓冗长,而奥运会的风光也被世界博览会抢走了。顾拜旦对此深感失望,从此奥委会便将奥运会的选址与世博会分开,以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。

这届奥运会只有12个参赛国家,成为历史上最少的一届。由于远隔重洋,加之东道主没能兑现派船接送欧洲选手的承诺,导致许多欧洲选手未能参赛。参赛运动员共629人,其中美国队就达533人,许多项目参赛队员都是清一色的美国人,加上美国队实力强大,夺走了绝大多数奖牌,因此有人说这届奥运会是“美国的奥运会”。

1921年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会议中,制定了奥林匹克法,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宪章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章程、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规则及议定书、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通则、奥林匹克议会规则等5部分。至今,曾多次修改、补充,但由顾拜旦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未变。

2007年7月5日,国际奥委会在危地马拉城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同意创办青年奥运会,运动员的年龄需在14岁至18岁之间。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。中国南京于2014年举办第二届青奥会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于2018年举办第三届青奥会。

国际奥委会摩纳哥全会于2014年12月8日通过重要决议,除允许不同国家或地区、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联合申办奥运会外,国际奥委会未来要打破奥运会大项数量上限,允许东道主自主提议增加一个或几个小项,但需要国际奥委会批准才能入选奥运会。

允许增加项目也就意味着奥运会未来要打破夏奥会28个大项和冬奥会15个大项设置的数量限制,但运动员数量不能增加,要保持目前夏奥会10500人和冬奥会2900人参赛的标准。

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开设奥运频道的提议,这个频道预计2015年在全球推出,24小时不间断播出,由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(OBS)运营。

这个奥运频道将展示体育运动——但并非直播奥运会,而是投身蓬勃发展的互动市场,试图吸引全世界青年的目光。该频道的基地将设在瑞士和西班牙,首先通过互联网播出,然后进入到主流广电系统,内容包含新闻、专题节目、重大赛事等。

600字左右感人的奥运故事

如果奥运会能真正成为一个Party,那么运动员最想把这些快乐分享给自己的家人;如果说奥运会是一场战争,那么运动员背后的亲人和挚友,则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。

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,身着19号运动服的意大利糖果商多兰多·皮特里跑在前面,第一个进入了运动场。瘦小的皮特里拚命加速,过早冲刺消耗了大量体力。他精疲力竭,神志不清,先是跑错了方向,后几次摔倒在地。在离终点15米的地方,他又一次倒下,两位好心的医生搀扶着他走到了终点。他被剥夺了冠军资格,却以一个顽强者的形象被记录了下来。事后,英国大主教彼得说:“奥运会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。”从此,这句话成了奥林匹克的格言和信念。

1908年,当瑞典射击运动员奥斯卡·斯旺(右二)第一次站到伦敦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上时,他已经61岁了。29岁的儿子阿尔弗雷德·斯旺(左一)当时就站在他的身边,父子俩是在领取跑鹿射击100米单发团体冠军的金牌。老斯旺还夺得了个人冠军。

1912年,第五届奥运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,由斯旺父子领衔的瑞典队蝉联了冠军(如图)。而在个人比赛中,小斯旺取代父亲拿走了冠军,老斯旺以2环之差跌至第五名。

8年后,73岁高龄的老斯旺和小斯旺第三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,他创造了奥运史上参赛年龄最大的纪录。

1912年,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,5000米比赛精彩纷呈。芬兰长跑名将科勒赫迈宁(左一)遇到法国人让·布恩的顽强挑战。他俩把所有选手抛在后面,几乎同时冲过终点,双双打破了世界纪录,科勒赫迈宁以0.1秒微弱优势险胜。

当时芬兰隶属于沙皇俄国,因此发奖仪式上升起了沙俄的国旗,科勒赫迈宁痛苦万分。布恩拿来一面芬兰国旗送给他,表示对他的祖国的敬意。这对场上的对手,场下却亲如兄弟。

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,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赛前,人们看好日本的古桥广之进。然而,来自法国19岁的琼·布伊托克斯在半决赛中游出了新的奥运会纪录,引起了人们注意。

决赛中,布伊托克斯不负众望脱颖而出,第一个游过终点,并把自己前一天创造的奥运会纪录缩短了10秒多。在游泳池边观战的父亲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,欣喜若狂地纵身跳入池内,紧紧地抱着儿子亲吻,眼看整个身子将沉入水中,布伊托克斯把父亲托出了水面。父子俩又一次次的热烈拥抱、互吻,第二次滚入池中……

捷克斯洛伐克的扎托皮克曾先后6次刷新5000米、10000米等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,有“人类火车头”之称。早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,初露锋芒的扎托皮克即获得1金、1银。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,他又一举夺得5000米、10000米和马拉松3枚金牌。有趣的是,妻子丹娜在他摘取5000米跑金牌1小时后,也赢得标枪冠军。这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夫妻,又在同一天登上了奥运会冠军领奖台。

在赢了马拉松比赛后,激动的扎托皮克跑到观众席上亲吻自己的妻子。

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半决赛上,刚刚跑过了250米,德里克·雷德蒙德的右腿肌肉撕裂,跌倒在跑道上。这位做了5次手术都没有吭一声的英国人,知道自己的奥运奖牌梦已经提前终结。他拒绝了担架,从地上爬起来,强忍着疼痛,一跳一跳地向终点靠近。这时,正在看台上观看儿子比赛的吉姆·雷德蒙德冲过了警卫,来到了德里克的面前。

“你不必这样,儿子。”吉姆心疼地劝儿子放弃。

“我一定要比完,我要有始有终。”德里克回答。

“好吧,就让我陪你一起完成这场比赛吧。”吉姆扶着德里克,一起慢慢地走向终点。在距离终点不远的地方,吉姆放开了手,“去吧,我知道你希望独立穿过那条线。”

德里克自然是最后一名,但是全场65000名观众都自发地站起来为他鼓掌,也向他那位伟大的父亲表示敬意。故事一:获得女子击剑金牌的美国运动员马瑞尔·扎古尼斯

在奥运会开始前5个月,马瑞尔在奥运选拔中落选了。可是她没有放弃,继续刻苦训练。在比赛前几天,由于一名运动员因伤退出,马瑞尔才拿到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。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,她最后过关斩将,为美国队赢得了第一个女子击剑冠军。

格林斯潘:此前很少有人关注击剑运动员。在奥运会官方**里,这也是第一次讲击剑运动员的故事。我选择她是因为她的坚持不懈,在明知机会很渺茫的情况下,仍然不放弃努力,最后终于如愿以偿,获得了奥运冠军。

在选择故事上,我认为别人觉得没有意思或者没有用的故事,对我来说却是很宝贵的,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好

孙基祯的韩国的“马拉松英雄”

2002年11月15日凌晨,韩国的“马拉松英雄”孙基祯因患肺炎逝世,享年90岁。

1912出生在韩国新义州的孙基祯从小就显示了其在跑步上的天赋,进入大学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,曾经获得过多项中长跑的冠军。

1936年,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,为了能够参加奥运会,孙基祯只好参加日本的选拔赛,最终,他和同胞南顺永一起,获得了奥运会的参赛资格。

在柏林奥运会上,代表日本参赛的孙基祯脱颖而出,夺得了冠军,这也是亚洲人首次夺取长跑项目的奥运会金牌。南顺永获得了第三名。

由于是代表日本参赛,所以当时孙基祯参赛时用的是日本名字“孙龟龄”,这个名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朝鲜摆脱了日本统治才改过来。

1945年,朝鲜在二战后摆脱了日本的统治,但是却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。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上,孙基祯作为韩国的旗手参加了奥运会的开幕式。

为了表彰孙基祯的运动成绩,并表示对孙基祯的尊重,1988年第24届奥运会在汉城举行时,已经古稀之年、留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孙基祯,代表韩国运动员手持火炬跑完最后一棒,交给年轻的选手点燃运动场上的圣火。

孙基祯曾担任韩国马拉松运动教练,为培养韩国马拉松运动员做出了贡献,曾获得“国民勋章”,他的弟子黄永祚曾于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马拉松赛冠军。